您现在的位置 : 首 页 > 新闻中心 > 专科科普

【科普分享】三伏贴的“前世今生”,“三伏贴”非万能药,因人施治才是正道

发布时间: 2023-08-31
来源: 2023-08-31
浏览量:

三伏贴疗法:

 

夏季三伏日外界阳气与人体肺阳均达到顶峰,此时为治疗肺系疾病的较佳时机。三伏贴疗法是在传统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以中医辨证论治和经络学说为主要依据,通过借助三伏日自然阳气的升发,用辛温类药物对相应穴位进行温热刺激,以清除夙根,达到清宣肺气、止咳平喘、通络健脾之效,可有效防治慢性鼻炎、慢性咳嗽等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生,是一种冬病夏治、内病外治、治病求本之法。

 

一、三伏的由来

关于“伏日”最早的文字记载可以追溯到《史记·秦本纪》:“二年,初伏,以狗御蛊”,可见秦以前就已有关于三伏的记载。三伏天为一年之中最热的时日,此时阴气被迫伏于地下,故称之为“伏”。根据历法规定夏至后的第三、第四、第五个庚日,分别对应初伏、中伏、末伏。古人认为天干分别与阴阳五行对应:甲乙对应木,丙丁对应火,戊己对应土,庚辛对应金,壬癸对应水;其中甲丙戊庚壬为阳性,乙丁己辛癸对应阴性。“庚”为天干中的第七位,与五脏中的肺阳相对,此时肺经阳气旺盛,为治疗寒性呼吸系统疾病的较佳时日。

 

二、“冬病夏治”的由来

中医有“伏邪”致病的观点,外邪首先侵犯人体肌表,出现发热、恶寒、头痛等太阳症状,随着病邪不断深入,或因失治误治,导致外邪深伏于人体阴分,最终形成“伏邪不醒便为痨”的局面。同时伴随产生的还有老痰、顽痰、湿浊等一系列病理产物,即为导致咳、痰、喘的夙根。在《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就提出了“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养生原则和“治未病”的积极措施,深刻体现了中医早期的预防保健思想。

 

三、三伏贴的由来

三伏贴疗法明确提出最早见于清代。张璐在《张氏医通》中写到:“夏天三伏中,用白芥子涂法,往往获效”,并提出了具体的外敷方药:白芥子一两,延胡索一两,甘遂、细辛各半两,入麝香半钱,再用姜汁调服,贴敷于肺俞、膏肓、百劳等穴以治疗寒喘冷哮。该书为近现代三伏贴的药物组成奠定了方药学基础。

四、三伏贴治疗机制

三伏贴的治疗效果主要依赖于药物刺激及自然因素的共同作用。人体和自然本身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三伏时节外界的阳气与人体肺阳均达到顶峰,三伏贴主要借助自然界阳气的升发,依据中医理论辨证选取特定穴位,在药物的辅助下因势利导,将伏邪鼓荡而出,从而发挥治疗作用。同时,由于肺、脾、肾功能的失常,导致水液停聚成痰,在外邪等诱导因素的作用下引动伏痰,致使肺失宣降。三伏贴通过对肺脾肾的兼顾调理,在祛除伏邪的同时清除人体内的老痰、顽痰,消除引发疾病的夙根,从而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五、三伏贴常见误区

(1)传统三伏贴主要针对肺系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咳嗽、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缓解期等,并非适用于所有疾病。而将“一个方子”的三伏贴运用于呼吸系统以外的消化系统、心血管系统、风湿免疫系统等疾病,在一定程度扩大了三伏贴的应用范围,具体疗效有待临床进一步验证。同时,中医治疗疾病要求辨证论治,而非“千人一方”,采用三伏贴治疗时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配伍针对性的贴敷药物,并选取相应的穴位,制定专门的治疗方案,即所谓个体化配方、个体化选穴等,以对症治疗,确保疗效。

(2)临床治疗应体现中医辨证论治的特色,而非将三伏贴的治疗固定化、僵硬化。同时三伏贴作为一项医疗活动,应由正规的医疗机构开展,并由专业的医疗人员指导操作。不仅要求操作者在药物选择、选穴处方上具有扎实的中医功底和熟练的操作能力,同时对突发情况要能冷静应对、即时处理。

(3)操作者应当熟悉三伏贴的适用范围及注意事项,深入了解适用人群及禁忌症,以防烫伤、皮损、感染或疾病加重等意外的发生。在贴敷三伏贴后因各种原因可能导致患者局部皮肤出现红肿、水疱、溃烂现象及疼痛、过敏、低热等不良反应:

A. 针对局部皮肤红肿患者可使用皮质激素类药物减缓刺激;

B. 局部水疱或溃烂者应注意保护创面,局部外用抗生素以控制感染,同时用无菌纱布包扎防止感染;

C. 过敏或其他反应较严重者应及时至医院就诊处理。

(4)现阶段,非医疗机构在三伏贴的运用上存在诸多问题,包括过度宣传和盲目扩大三伏贴的适用范围及由非医疗专业人士进行操作等,在加强科普宣传的同时,相关部门应当加大监管力度,解决三伏贴不规范应用的问题。

导诊台:0797-8229322   急诊导诊台:0797-8302120

疫苗预约:0797-8228656   投诉电话:0797-8225405

扫黑除恶举报电话:8455110  邮箱:gyyfyjkyy@163.com

安全生产事故隐患举报电话:8455110 邮箱:gyyfyjkyy@163.com


官方公众号

官方公众号

监督建议平台

监督建议平台